藝術總監的話
《行為淪喪》是天台製作成立後的首個公開演出。2014年,我們成立天台的時候,旨在於本地發展另類及創新的劇場作品。除了將國外的訓練和經驗運用於劇場製作外,我們亦希望天台製作的作品帶有本地及當代的特色。
環境劇場是我們的主要創作方向。配合觀察及想像,我們希望運用環境自身的特色去幫助我們說故事,及引領我們尋找新的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關係;發展出與傳統劇場不一樣的作品。
在當代劇場作品中,科技的應用變得越來越普遍。我們相信科技必須融入於劇場作品中當中,並保留劇場的當下元素,以及交流的本質。我們亦希望能夠好好運用新世代科技中,方便和普級的優點,開拓更多,更廣的觀眾。另外,我們亦展望持續優化是次為《行為淪喪》編寫的應用程式,令它可發展成為一個平台,讓更多新興藝術家可以運用該平台發佈作品,從中發掘更多的可能性。當然,我們理解這並非一時三刻能夠完成的事;但天台製作會以此為目標,繼續往前走
談《行為淪喪》The Beautiful Ones
《行為淪喪》是以1960年代,John B. Calhoun的社會科學實驗-「老鼠烏托邦」為創作藍本。香港,作為全球其中一個最擠迫的城市;和實驗中所顯示的現象有著十分明顯的共通點。是次製作,我們運用了奧維德的《變形記》作文本基礎,透過古希臘神話穿越時代,延伸命題。
Solodow在他的書The World of Ovid's Metamorphoses中是這樣形容奧維德的《變形記》
「奧維德的寫作手法,令神話更貼近人類有血有肉的日常世界。他為死物賜予生命,令神降格到凡人的水平[...] 奧維德筆下的神話,並沒有誇大神的史詩感,令讀者產生距離;反之,他令眾神的故事更具當代感。」
《行為淪喪》的歌曲創作及改編,都源自格魯吉亞複調演唱(Georgian Polyphonic Singing)的和音格式和旋律。此類曲目和奧維德的起源日期十分相近。歌曲的節奏亦跟從《變形記》六步格詩的韻律(dactylic hexameter);和歌詞中的拉丁文一樣,直接提取自奧維德的文本。在拉丁文的讀音上,我們選取了被重建的拉丁原文讀音,而非為人更熟悉的意大利教堂讀音;除了希望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外,亦令選材更貼近自身的原形。
除了《變形記》、Calhoun博士的研究及有關的學術文章外;我們亦加入了赫西俄德(Hesiod)的詩句,和歐里庇得斯(Euripides)的劇本。另外,劇中某些段落的處理方法,靈感及發展也受了薩繆爾·貝克特的《啞劇》(Samuel Beckett’s Quad )的影響。
無論在選材及或結構上,《行為淪喪》都集合了很多樣的元素;推進我們離開熟悉的框架,去探索和擴展本地當代劇場的新模式。
最後,我們在此特別感謝整個創作團隊的付出和努力;另外,各方好友的協作和在座各位觀眾的支持。請繼續支持香港的小劇場發展及天台製作,謝謝。- 艾浩家,李婉晶